腮腺血管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新手福利2例颈部结节超声诊断思路 [复制链接]

1#

⊙作者/向君彦

⊙单位/医院

病例1

患者女,49岁,发现右侧耳后结节10年,无疼痛不适,近2月结节缓慢长大。

超声检查发现:右侧耳垂下后方探及低回声结节(图1),大小约2.0×1.3×2.1cm,结节距表皮约0.3cm,边界清,与腮腺分界清楚,形态规则,后方回声稍增强,其内未探及明显血流信号(图2)。

图1右侧耳后低回声结节,边界清楚,与皮肤层关系紧密

图2CDFI示结节内未见血流信号

我们发现该结节有以下几个特征:

(1)本病例的结节位于耳垂下后方,声像图上与腮腺分界清楚,定位诊断可排除腮腺来源;

(2)结节很浅表,与皮肤层关系紧密,距表皮高回声仅0.3cm;

(3)结节呈低回声,探头加压时内部回声没有液体流动感,加上CDFI后再次加压,结节内部没有血流信号;基于上述声像图特征,可排除血管瘤、脂肪瘤、淋巴结等病变。

(4)仔细观察结节内部,可见裂隙状或管道状无回声(图3)。

图3箭头示结节内部的裂隙征或管道征

本例术后病理确诊为皮肤表皮样囊肿,与术前超声诊断相符。

皮肤表皮样囊肿是一种常见的皮肤良性肿瘤,生长缓慢,常无明显症状,极少数可发生恶变。由于囊肿内为大量散在角化物及坏死的鳞状上皮细胞,声像图表现极易与实性肿块混淆,但囊内无血流信号。

由于囊肿位置表浅,易受摩擦碰撞导致角化物分布不均以及含水量不一,故内部可出现特征性的裂隙样或管道样无回声。也有学者将「洋葱皮征」或「螺纹征」作为表皮样囊肿的特征性表现,但这类表现更多见于睾丸表皮样囊肿。

若表皮样囊肿反复感染,内部可出现较为明显的液性暗区或钙化灶,囊壁或可表现有血流信号;若结节短时间明显增大,声像图于囊壁和囊内发现血流信号时,应怀疑恶变可能。

推荐阅读: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的幸福生活

病例2

患者男,69岁,发现左下颌部包块1年余,因包块明显增大就诊。

超声检查发现:左侧颌下腺内探及一个低回声结节(图4),大小约2.5x1.6x2.1cm,边界清楚,形态规则,后方回声增强,结节内可见1-2级血流信号(图5)。超声提示:左侧颌下腺多形性腺瘤。

图4颌下腺内低回声包块,边界清楚

图5CDFI示肿块内1-2级血流信号

2个月后,患者复查超声发现颌下腺内的结节血供有类似淋巴结的「门样」特征(图6),因此修正诊断,考虑为左侧颌下腺内异常肿大淋巴结。术中可见结节位于颌下腺内,与周围组织粘连明显。术后病理证实为左侧颌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颌下腺未见异常。

图6和图7能量多普勒显示肿块的门样血供

淋巴结反应性滤泡增生是一种良性改变,最初增生仅限于皮质,其后可累及髓质,淋巴门无移位。颈部I区、II区和III区是其的好发区域。

超声上,颈部反应性增生的淋巴结多表现为椭圆形或类圆形(I区多为类圆形),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强回声淋巴门存在,呈「门样」血流分布。

颌下腺多形性腺瘤的典型超声表现为腺体内边界清楚的低回声结节,形态规则,内部可有液性暗区或片状强回声,后方回声增强,彩色多普勒多为1-2级血流信号(图8)。

图8一例典型的右侧颌下腺多形性腺瘤,表现为低回声结节,边界清楚,后方回声增强,内部1级血供

本病例结节位于颌下腺内,回声均匀,无明显淋巴门强回声,从常见病、多发病角度考虑,初诊为颌下腺多形性腺瘤。然而再次复查时,尽管结节二维特征无明显变化,但当探头侧动时,发现结节血流表现出淋巴结的「门样」特征,而多形性腺瘤多为周边包绕型,通常血流信号较少,为1-2级。因此,复诊考虑为颌下腺内异常肿大淋巴结。尽管淋巴门显示不清,但考虑到结节单发、包膜完整、无融合、无明显周围型血流,因此偏向于良性反应性淋巴结肿大。

结合以上2个病例,若颈部结节病程相仿且声像图极为类似时,我们更应观察细节上存在的不同,可利用侧动探头、加压等小技巧,找到诊断关键点。

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

快来给我们留言讨论吧!

⊙学术主编/刘德泉

⊙投稿邮箱/xihuansushi

qq.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