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血管瘤
CT平扫肝脏右后叶见片状不规则形低密度病灶,边界清晰,密度较均匀(图3-6A),增强后动脉期可见病灶边缘团片样强化(图3-6B),门脉期可见造影剂向病灶中央填充(图3-6C),延迟期病灶仍有强化,中央可见更小低密度区(图3-6D)。
血管瘤一般平扫为边界清晰,密度较均匀的低密度病灶,偶见钙化,较大的病灶中央由癜痕组织、血栓形成、囊变等原因可为更低密度区,病变无包膜。增强后动脉期可见病灶边缘团片样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可见强化区域向病灶中央逐渐填充扩展。较大的病灶中央搬痕区可始终不强化。该病例为典型的血管瘤,增强呈“慢进慢出”表现。直径较小的血管瘤(2cm)表现较复杂,除典型的血管瘤表现外,亦可整个病灶早期均匀强化或边缘与中央同时出现早期强化,但绝大多数病灶延迟后均可见等或高密度填充征象。
主要病变鉴别:①肝细胞癌(HCC),一般有肝炎肝硬化史,AFP阳性,典型的HCC增强后呈“速升速降”表现。另外,是否有包膜有助于HCC诊断。同时MRT2WI血管瘤呈典型的高信号,如“亮灯征”。②局灶性结节增生(FNH),增强后动脉期明显强化,门脉期仍为略高信号,有时病灶中央或边缘可见粗大供血动脉,中央可有星形中央瘢痕,并有癜痕延迟强化。③肝内胆管细胞癌,好发于左叶,常伴有病灶区和远端肝内胆管扩张,增强后动脉期强化方式多样,亦有延迟强化。有时,CT和MRI表现类似血管瘤,易与血管瘤混淆,应提高警惕。④肝转移瘤,多有其他恶性肿瘤病史,增强后动脉期可呈边缘强化或完全强化,门脉期造影剂基本排出,延迟病灶多为低密度,很少延迟强化,典型病灶呈“牛眼征”。
超声、CT和MRI对典型血管瘤诊断准确性均高,但对不典型者,三者互为补充,尤其MRI更有优势,即随着回波时间(TE)延长,T2WI上信号更亮,则更支持血管瘤的诊断。
手术病理结果为肝血管瘤。
肝血管瘤按组织学分类可分为海绵状血管瘤、硬化性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瘤和毛细胞血管瘤。最常见的为海绵状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发生率为7%~10%,女性多于男性。典型的增强呈“快/慢进慢出”的血管瘤一般诊断不难,但有时一些富血供的肿瘤或肿瘤样病变,延迟期仍有强化者或硬化性血管瘤由于纤维成分较多,强化不明显者,则术前诊断时较为困难。
内容摘自于《腹部影像诊断必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由济源二院齐豫生编辑审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