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腺血管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首个中国自主研发的抗癌药获批上市,结直肠 [复制链接]

1#
中科医院 http://www.gpitp.gd.cn/new/20180225/79007.html

昨天,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转移性结直肠癌治疗药物呋喹替尼胶囊(爱优特)正式上市。呋喹替尼胶囊为境内外均未上市的创新药,通过优先审评审批程序获准上市。

呋喹替尼是国产1.1类化学新药,%的国产新药,是首个从发现到上市申请都在中国完成的药物,被评为国产原研抗癌药中最具临床价值和市场潜力的产品之一。是我国抗癌靶向药从仿制、自主研制向自主研发迈进的重要标志。

呋喹替尼是一种高选择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1、2和3的强效口服小分子抑制剂,有潜力成为能够治疗多种实体瘤的“同类最佳”VEGFR抑制剂。

最近几年,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逐步上升,在一些大中城市,已经成为排名第一的消化道肿瘤,大部分结直肠癌患者诊断时已经进入中晚期。很多患者在化疗失败之后可以选择的治疗有限,急需有效的后期方案。呋喹替尼为这些患者提供了新的有效的治疗方案。

此外,呋喹替尼联合其他药物治疗胃癌及肺癌的临床研究也在进行中。

历经13年终于上市

从年最初的一个结构式设想,到后期不断地合成、改进、实验、生产、临床前研究和临床试验,经历过13年的努力,呋喹替尼终于从一个婴儿变成国产药中的“上神”,一路历练之后成功上市,更好的服务于癌症患者。

苏慰国博士首先设想出呋喹替尼最初的结构式。

经过后期的结构优化,呋喹替尼首次在实验室被合成出来。

年9月

呋喹替尼申报临床研究。

年11月

获批临床

年10月

和记*埔与礼来达成战略合作,共同开发和推广呋喹替尼。呋喹替尼此后的开发成本由和记*埔医药和礼来共同承担。

年5月

在美国第50届ASCO,研究人员公布呋喹替尼I期结果,对于各种难治性实体肿瘤,均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和耐受性,客观缓解率(ORR)为38.2%、疾病控制率(DCR)82.4%。

年9月

第十八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及年CSCO学术年会上,研究人员公布了呋喹替尼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首个概念验证性(POC)临床结果。呋喹替尼组无进展生存期(PFS)4.7个月,对照组无进展生存期1.0个月。

年3月

研究人员公布呋喹替尼作为三线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首个III期临床试验初步结果,可以明显延长总体生存期,延长无进展生存期。

年6月30日

呋喹替尼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上市申请获得药品审评中心(CDE)承办受理。

年9月4日

以“具有明显临床价值”被CDE纳入优先审评。

年6月26日

呋喹替尼用于转移性结直肠癌治疗的Ⅲ期关键性临床研究结果FRESCO全文刊登在于国际“四大医学神刊”《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上,这也是JAMA首次全文刊登国产抗癌新药的研究结果。使用呋喹替尼组的患者的生存期延长了2.7个月,达到9.3个月,降低患者35%的死亡风险,降低患者74%的疾病进展风险。同时耐受性良好、副作用低、肝脏*性在同类药物中也较低。据李进教授介绍,试验所得结果是目前国际上此领域内所能达到的最大延长期数据。

结直肠癌三线治疗史上OS最长:9.3个月

目前,晚期结直肠癌的治疗还是以化疗为主,多使用联合化疗方案。一线治疗失败的结直肠癌患者以二线化疗为主,但当前二线标准治疗失败后的患者的后续治疗方案仍然匮乏。

呋喹替尼Ⅲ期临床研究获得了全球范围内结直肠癌三线治疗史上最高的生存期延长,无论既往是否接受过抗VEGF或抗EGFR治疗,呋喹替尼组均能显著获益。

研究显示,呋喹替尼对比安慰剂能够为患者带来统计学显著且具有临床价值的总生存期(OS)的获益:呋喹替尼组患者和安慰剂组患者的中位OS分别为9.3个月和6.6个月,较安慰剂组显著延长2.73个月,且安全性良好,不良反应可控。

和记*埔方面表示,除了疗效显著以外,呋喹替尼良好的激酶选择性使其脱靶*性较低,我们认为其耐受性也达到了“同类最佳”的表现,这表明呋喹替尼未来具有与化疗、其他靶向疗法以及免疫治疗等疗法相联合的潜力,最终使得更多的患者能够从这款创新药中获益。

癌症是目前威胁人类生存最重要的疾病之一,未来20年癌症新发病例预计将增加70%。我国癌症发病率接近世界水平,但死亡率高于世界水平。美国近些年来癌症发病率有所下降,其5年生存率在60%-70%,而我国肿瘤患者5年生存率在30%左右。抗癌靶向药由于具有高度选择性杀死癌细胞而极少损害正常细胞的优点,正在成为抗癌一线药物。提高靶向药精准治疗在癌症诊疗中的地位,将成为我国提高肿瘤患者生存率的重要手段。

结直肠癌在中国常见的肿瘤类型中高居第二位,每年新发病例约38万。据FrostSullivan估计,年全球新增CRC患者约万,至年,每年新增CRC患者可达到万。

和记*埔医药于年开始研发VEGFR抑制剂。

VEGFR抑制剂在限制肿瘤的血管生成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限制肿瘤快速生长所需的血液供应。据估计,年全球抗血管生成药物市场约亿美金,包括被批准用于治疗约30种肿瘤类型的各种单克隆抗体和小分子药物。

呋喹替尼的临床研究开始于年,I期临床试验共计入组40名实体瘤患者,之后Ib期临床试验入组62名CRC患者,II期临床试验入组71名CRC患者。呋喹替尼III期关键性注册研究FRESCO于年12月开始患者入组工作,共计在中国纳入名患者,于年3月宣布研究获得成功。

此外,呋喹替尼还在进行针对肺癌和胃癌的临床研究,分别联合易瑞沙(吉非替尼)和泰素(紫杉醇)的进行试验,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

从“仿制”向“原创”转变

可以说,抗肿瘤药物的研发就如“芯片”技术一样,一直掌握在欧美国家手中,目前,国内抗癌新药数量和效果与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

统计数据显示,在至年上市的49种癌症新药中,只有6种在中国上市。截至年1月,在中国进行的与癌症相关的临床试验研究约为个项目,而美国数量已超过11万,是中国的3倍多,且国内上市和在研的新药绝大多数是以仿制为主,处于仿创结合的阶段。

“如果要说中国医药企业研发生产原创药薄弱的原因,最主要的是,新药研发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10至15年)的过程,需要足够的人力、财力和设备的投入。”李进(医院肿瘤医学部主任)解释,“作为自主研发的抗癌新药,呋喹替尼从立项到目前的上市冲刺阶段,整个研究团队走过了12年的研发历程,期待呋喹替尼的后期上市能带动抗癌新药的创制体系建立,加速国内医药企业从抗癌药物的仿制向创制转变。”

据悉,医院南院六楼的肿瘤药物一期临床试验中心正在开展20项肿瘤药物的临床试验,李进表示,中心将计划以每年30至35项的研发速度来推进肿瘤新药研发创制。

呋喹替尼属于抗癌靶向药中的替尼类药物。目前国内销售的替尼类药物共计11种,替尼类药物的价格绝大部分处于万元级别。中康CMH数据显示,5种替尼单价均在万元以上,其中克唑替尼单价为.6元/0.2g*60s,让许多肿瘤患者望而却步。靶向治疗也因价格昂贵被广大患者称为“吃*金”。

对中外资企业销售的替尼类药物价格进行对比可发现,进口替尼类药物价格远高于国产替尼类药物。以两款同时由进口和国产销售的替尼类药物:达沙替尼和伊马替尼为例,同类产品国产药物与进口药物价格相差较大。达沙替尼20mg*60s进口价格是国产价格的6.3倍,50mg*60s进口价格是国产价格的6.5倍。伊马替尼0.1g*60s进口价格是国产价格的3.5倍。

和记*埔的新药呋喹替尼目前尚未定价,但公司首席执行官贺雋(ChristianHogg)表示新药将以大部分患者能接受的价格面世。在国产替尼类药物具有价格优势的情况下,国产研发实力的提升将会加快替尼类药物的进口替代。

除了加速研发药物替代进口,北京首批8种抗癌药也降价到位。

8种抗癌药平均降幅4.5%

按照国务院部署,9月1日和9月30日前分两批调整14种抗癌药医保支付标准和采购价格,第一批9月1日前调价8种,第二批9月30日前调价6种。

第一批涉及调价品种包括泽珂、凯美纳、艾坦、飞尼妥、瑞复美、赫赛汀、特罗凯、泰立沙等8个品种,平均降幅4.5%。下一步,北京将按期落实第二批品种调价工作,同时启动抗癌药省级专项采购工作,在降税基础上进一步实现终端降价效应。

此外,自去年4月8日北京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实施以来,在阳光采购机制下,药品价格持续下降,整体节省药品费用80多亿元,药品价格平均降幅超过9%。

除北京外,天津、陕西、云南、河南、海南、江西、甘肃、西藏等多个省份也自9月1日起对8种进口“救命药”执行了新的价格。

首批8种药调整后的支付标准较之前有几元至几百元不等的降低。其中,mg/瓶乳腺癌靶向药“赫赛汀”降价最多,从元降至.16元,降价约元,降幅4.3%。第二批6种药品种,mg/瓶淋巴瘤靶向药美罗华,从.87元降至.26元,每瓶降价.61元,降幅约5.1%。3.5mg/瓶的骨髓瘤用药“万珂”,由元降至.5元,每瓶降价.5元,降幅约7.8%。

以乳腺癌治疗药物“赫赛汀”(曲妥珠单抗)为例,此轮降价前,赫赛汀每支价格为元,降价后为.16元,以每年17支计算,患者一年可省多元。

精彩回顾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