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公卫中心血液净化中心在介入科的协助配合下,为一名出现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伴血栓形成的尿毒症维持性血透患者,进行经皮穿刺腔内血管成形术,DSA下顺利找到病因,顺次扩张2处穿刺部位的狭窄,成功开展我院首例经皮动静脉内瘘腔内球囊扩张术,迅速、有效地开通狭窄的动静脉内瘘,为尿毒症患者带来福音!
动静脉内瘘静脉狭窄部位(超声影像图)
动静脉内瘘静脉狭窄部位(DSA)
高压球囊于内瘘狭窄部位扩张(超声影像图)
高压球囊于内瘘狭窄部位扩张(DSA)
球囊扩张后狭窄消失(超声影像图)
球囊扩张后狭窄消失(DSA)
血液透析是尿毒症患者主要治疗方式之一。良好的血管通路是有效透析的必要保证,因此,动静脉内瘘被称之为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随着透析技术的不断改进,长期透析患者越来越多,受局部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反复的透析穿刺容易导致部分患者血管局部的狭窄,影响透析血流量从而降低透析效果。
在接受维持性血透的人群中,因血管通路的问题入院的占相关科室住院患者的24%,不仅造成昂贵的医疗开支,亦直接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狭窄是动静脉内瘘最常见的并发症,在狭窄的基础上继发血栓形成,是造成动静脉内瘘失功的首位原因。常见狭窄部位包括:动静脉吻合口的静脉血管,内瘘穿刺部位,内瘘汇入深静脉处及供血动脉,及时诊断和处理狭窄是维持内瘘通畅的关键所在。
血液透析时的反复穿刺、不适当的持续压迫及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变等因素使动静脉内瘘长期处在损伤、修复、再损伤的循环中,容易发生血管内膜增生及血栓形成,增加了发生内瘘狭窄甚至闭塞的风险,影响血液透析的顺利进行。
内瘘狭窄、闭塞后,进行手术切除修复是临床常用的传统方式,通过切除血管病变部位,重建血管通路,进而为血液透析创造有利条件。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诸多不足,包括:术后恢复时间较长,需要临时中心静脉置管过渡;手术创伤较高,出血量、感染风险较高;术后修复中血管内膜增生,再狭窄发生率高;消耗血管资源,丧失再手术机会等等。
经皮穿刺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transluminalangioplasty,PTA),因其具有微创、安全、有效的特点,已成为治疗血管通路狭窄的首选方法,主要包括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的介入治疗。PTA技术不仅能扩张狭窄病变去除血栓,还可以将闭塞的病变重新开通,降低了再次手术的风险。它的优势在于:术后即可使用,无需透析导管过渡;手术创面小,出血量少;简单、有效、安全且可反复进行;最重要的是节省及保护了患者的血管资源,确保透析的顺利进行。
温馨提示
当血液透析患者的动静脉内瘘出现以下情况,请第一时间联系您的医生,让我们共同守护您的“生命线”!
1.内瘘震颤减弱或消失;
2.持续进展的内瘘侧上肢远端发冷、疼痛,甚至坏死;
3.内瘘侧肢体持续进展的肿胀,透析时静脉压升高;
4.内瘘血管瘤样膨大,怀疑血管瘤;
5.透析血流量明显下降,动静脉监测压明显升高;
6.内瘘穿刺过程中发现血栓;
7.透析后止血时间明显延长(超过30min);
8.移植物动静脉内瘘感染;
9.动静脉内瘘术后持续不成熟3个月以上。
公卫中心官微
您全家的健康顾问
长按
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