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腺血管瘤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学术文献介入栓塞联合聚桂醇注射治疗肝
TUhjnbcbe - 2021/3/20 2:04:00

硬化网原创

转载请注明出处

黑龙江医药科学

年6月第41卷第3期

介入栓塞联合聚桂醇注射治疗肝血管瘤的疗效

孙瑶,冯晓航

(佳医院,黑龙江佳木斯)

摘要:

目的:探讨肝血管瘤应用介入栓塞与聚桂醇联用治疗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肝血管瘤患者60例,均为我院-02~-02收治,随机分组,就单纯介入栓塞治疗(对照组,n=30)与介入栓塞与聚桂醇注射联合治疗(观察组,n=30)效果展开对比。

结果:观察组所选择的肝血管瘤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6.7%,明显高于对照组83.3%,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总胆汁酸水平经检测无差异(P>0.05),治疗后均有程度不等降低,观察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观察组恶心2例,疼痛1例,发热2例,并发症率为16.7%;对照组恶心3例,疼痛2例,发热1例,并发症率为20%,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针对临床收治的肝血管瘤患者,应用介入栓塞与聚桂醇瘤体局部注射联合方案治疗,可显著提高总有效率,降低总胆汁醇水平,且具较高安全性,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关键词:

介入栓塞;聚桂醇;肝血管瘤

肝脏良性肿瘤疾病领域,肝血管瘤发生率居较高水平,患者多缺乏特异性症状,临床以海绵状血管瘤为主。但病情进展至一定程度,腹部可有不适症状出现,严重者,肝血管瘤甚至会发生破裂,进而危及对患者生命。本病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阐明,多认为与肝内血管发育、雌激素水平异常等相关[1,2]。以往多采用开腹手术治疗,创伤较大,随着微创医学的进入,介入栓塞术渐广泛开展应用,明显降低了创伤程度。而联合聚桂醇瘤体内注射,可显著降低复发率,取得更为理想的成效。本次研究选取相关病例,就此展开探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肝血管瘤患者60例,术前均经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确诊。随机分组,观察组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龄31~53岁,平均(41.3±3.9)岁。瘤体直径4~9cm,平均(6.9±1.3)cm;单发24例,多发6例。对照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32~52岁,平均(41.6±3.5)岁。瘤体直径5~9cm,平均(6.8±1.5)cm;单发25例,多发5例。两组患者均对本次实验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合并低蛋白血症、肝硬化、腹水者,组间自然信息可比(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本组单行介入栓塞治疗。即在术前协助病例完善各项检查,指导其于数字化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床上平卧,消*铺巾工作完成后,应用2%利多卡因局麻,对右侧股动脉行穿刺操作,成功后,将鞘管有效植入,后将导丝、RH导管依次引入,并将RH导管在肝动脉及腹腔干分别置入实施造影,经观察存在肿瘤染色的情况,经微导管,在病理血管内超选择性插入,缓慢注入碘化油与平阳霉素的乳化混合物,血流停止或呈明显缓慢状时,栓塞停止。结束手术,将微导管拔出,行加压包扎处理,右下肢行24h制动。结束栓塞1周后,行CT检查,以对栓塞密实情况、工碘化油沉积情况进行掌握。

1.2.2观察组:本组病例介入栓塞术同上,同时联用聚桂醇注射。即介入栓塞术完成1周后,协助患者于CT床侧卧或平卧,扫描定位后,对穿刺点正确标记,消*铺巾,局麻,行瘤体穿刺,达靶区后将针芯拔出,取聚桂醇与空气混合物缓慢注射,聚桂醇与空气之比设置为1:3~1:2,每完成2~5mL注射,需行一次扫描,以对瘤体内聚桂醇弥散情况进行观察,待染色均匀,注射停止。结束手术,包扎,告知患者需保持6~12h平卧,行对症支持和保肝治疗,3个月后,到院行CT复查。

1.3指标观察

(1)对比两组临床总有效率;(2)对比两组治疗前、治疗后总胆汁酸水平;(3)对比两组恶心、疼痛、发热等并发症率。

1.4疗效评定

显效:临床症状呈显著减轻显示,肝血管瘤体积经影像学检查缩小1/2以上;有效:临床症状呈相对减轻显示,肝血管瘤体积经影像学检查缩小1/4以上;无效:上述标准均未达到。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组间计量资料总胆汁酸水平采用(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总有效率、并发症率采用(%)表示,行χ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总有效率

观察组所选择的肝血管瘤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6.7%,明显高于对照组83.3%,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2.2总胆汁酸水平

两组治疗前总胆汁酸水平经检测无差异(P>0.05),治疗后均有程度不等降低,观察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见表2。

2.3并发症

观察组恶心2例,疼痛1例,发热2例,并发症率为16.7%;对照组恶心3例,疼痛2例,发热1例,并发症率为20%,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3讨论

肝血管瘤有较为复杂的血流动力学,临床治疗方案多样,因外科手术对机体造成的创伤较大,患者遵医依从率较低,故应用受到一定限制。肝动脉介入栓塞,通过闭塞肝血管瘤相关供血动脉支,使血管瘤纤维化,最终发挥对肿瘤生长终止,改善临床症状作用[3,4]。在对血供主要以肝动脉为来源的肝血管瘤处理时,需应用以碘油加平阳霉素对肝血管瘤动脉栓塞为主的方案。虽有研究报道血管瘤采用介入栓塞治疗,病灶呈≥50%缩小的显效率可达52%,但就肝动脉介入栓塞术实施成效而言,临床意见尚未统一,多因肝血管瘤有较复杂的血流动力学,采用肝动脉介入栓塞治疗,血管无法完全被栓塞,碘油在术中无法将血管瘤密实、完全填充,血管瘤内有空虚区存在,可影响治疗的彻底性,进而明显增加了复发风险[5]。

聚桂醇为新型对血管瘤治疗的药物,为血管硬化剂。聚桂醇静脉内注射后,可对血管内皮构成损伤,使血栓形成进程加速,对血管构成阻塞,进而起到止血作用[6,7]。同时,聚桂醇未对周围正常血管、组织产生干扰,反之可使血管的抵抗力最大程度增加,在对应用其它血管瘤药物效果不佳或不能耐受的患者中更为适用。本次研究观察组采用介入栓塞术与聚桂醇联合应用的方式,结果示,观察组所选择的肝血管瘤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6.7%,明显高于对照组83.3%,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总胆汁酸水平经检测无差异(P>0.05),治疗后均有程度不等降低,观察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观察组恶心2例,疼痛1例,发热2例,并发症率为16.7%;对照组恶心3例,疼痛2例,发热1例,并发症率为20%,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综上,针对临床收治的肝血管瘤患者,应用介入栓塞与聚桂醇瘤体局部注射联合方案治疗,可显著提高总有效率,降低总胆汁醇水平,且具较高安全性,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1
查看完整版本: 学术文献介入栓塞联合聚桂醇注射治疗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