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血管瘤是常见肝脏良性肿瘤样病变,质软,常见于中年女性,生长极其缓慢,多在体检中经由影像学检查发现。肝血管瘤病理类型以海绵状血管瘤最为多见,瘤体主要由大量异常扩张的血窦组成,并非严格意义上的肿瘤,属于静脉畸形范畴。
目前对肝血管瘤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基因突变有关。直径5cm肝血管瘤多无临床症状,仅在体检或其他原因行超声或CT检查时发现;≥5cm时患者可出现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少数患者可出现*疸、贫血及出血倾向。血管瘤自发破裂引起腹腔内出血者罕见。
肝血管瘤的诊断
大部分肝血管瘤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亦多无明显异常。作为常规检查方法,影像学检查可提供病变的定位及定性信息,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肝血管瘤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主要包括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超声造影(CEUS)、增强CT、MRI及DSA等。超声是肝血管瘤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主要表现为肝内高回声团块,超声造影主要表现为动脉期呈环状或结节性增强,由周边向中心充填,呈“快进慢出”模式。CT及MR技术的发展及普及极大提高了定性和定位诊断肝血管瘤的准确性,增强扫描中“快进慢出”或“慢进慢出”是其主要强化方式。DSA为有创检查,多在介入手术中使用。
肝血管瘤的治疗
多数肝血管瘤生长极其缓慢,无恶变倾向,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临床以随访观察为主。出现以下情况时,则需给予干预:
1、肝血管瘤直径≥5.0厘米,特别是伴有腹胀、疼痛等临床症状者。2、肝血管瘤位于肝脏表面,容易因外力撞击而存在发生破裂出血风险者。3、尽管血管瘤直径没有达到5.0厘米,也无明显临床症状,但因病人对本病产生严重焦虑或过度恐惧,经劝导后仍严重影响工作、学习、生活着。
外科手术及介入微创手术为治疗肝血管瘤的主要方式。外科手术切除是治疗症状性肝血管瘤的主要方法,但创伤大且术后可能出现胆漏、肠梗阻、消化道出血及感染等并发症。微创治疗操作简单、创伤小、术后恢复快,逐渐用于治疗肝血管瘤。目前微创治疗肝血管瘤的方法主要包括肝动脉栓塞术(transcatheterarterialembolization,TAE)、穿刺硬化术及消融术。
肝动脉栓塞术肝动脉栓塞术是治疗肝血管瘤最早的介入技术,随着介入设备、技术的进展和导管技术的进步,应用比较成熟。由于肝血管瘤通常由肝动脉供血,经肝动脉将血管硬化剂与栓塞材料混合后注入肝血管瘤血窦内可抑制和破坏血窦内皮细胞,使血窦闭塞,血栓形成、瘤体缩小,常用作栓塞剂的碘化油作为载体可延长药物在血管瘤内的滞留时间,治疗效果及安全性均较好。TAE治疗肝血管瘤具有创伤小、风险小、无需全麻、疗效确切等优点。
穿刺硬化术血管内硬化是治疗血管畸形的有效手段。目前常用血管硬化剂主要包括平阳霉素、博来霉素、无水乙醇及聚桂醇等,可诱导血管内皮细胞死亡,促进血栓形成,于异常血管及周围组织形成无菌性炎症,使瘤体硬化缩小。经皮穿刺肝血管瘤具有操作简便、无需穿刺动脉血管、肝功能损伤小、疗效确切等优点。
消融术目前针对肝血管瘤的消融技术主要包括射频消融及微波消融,均为通过消融针产生的高温破坏肝血管瘤内皮细胞,使内皮细胞及血窦内血液发生碳化,以缩小肿瘤体积,控制其生长。消融治疗小肝血管瘤效果与外科手术相当,且创伤小、安全性高,对于巨大的肝血管瘤可尝试多针消融,但术中及术后应严密检测相关指标,以预防严重并发症。
END联系方式01联系医生倪才方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
医院临床首席专家
02门诊时间周一上午(总院:介入专科专家门诊)
周一下午(十梓街院区:肝病介入门诊)
周四上午(十梓街院区:介入专科专家门诊)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