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跟人真是不一样。”“就是,人家的血管瘤一辈子都没事儿,咱俩这一下子长这么大!”聊天的是两位巨大肝血管瘤的患者,腹中的血管瘤达二三十厘米,不仅严重挤压周围脏器,而且随时有破裂、导致大出血的风险。日前,医院肝胆胰肿瘤首诊MDT专家组为其制定并执行方案,成功切除巨大肝血管瘤,帮助患者渡过难关。
良性肿瘤也有生命危险?
太大的肝血管瘤也要命
成人肝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随着人群健康体检的普及和影像学检查手段的进步,其检出率日益增多,绝大部分肝血管瘤因无恶变倾向,可终身与瘤共存。但也有一部分病人,血管瘤会长大、进展,出现腹痛等症状,一旦因自身原因或外界刺激导致血管瘤破裂出血,会有生命危险。因此,对于患有巨大肝血管瘤的患者,需要进行必要治疗。
巨大肝血管瘤处理真棘手
近日,医院肝胆胰外科二病区收治了两位巨大肝血管瘤的患者。两位患者都是因为腹痛、医院就诊,检查结果让两家人都大惊失色。
图一:整个腹腔被巨大血管瘤占据
55岁的周先生,近日右上腹部疼痛明显,磁共振片可以看到,超过30厘米的血管瘤占据了右边的肝脏(如图所示),并且将右侧的膈肌和肺都往上推挤了。
图二:腹部多个超5厘米大小血管瘤
50岁的韩女士,也是因为突发医院就诊的。磁共振片可以看到,韩女士的肝脏上长着大大小小5个血管瘤,肝右叶两个肿瘤直径都超过10厘米(如上图所示),左边三个肿瘤直径都在5厘米以上,正常的肝脏则被肝血管瘤严重挤压。
之所以血管瘤能长这么大,主要是瘤体的动脉血管十分丰富,而这也给手术切除增加难度,极有可能在术中发生不可控的大出血,医院,均称无能为力。
几经辗转,两位患者不约而同的来到了医院肝胆胰外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张玲。
首诊MDT制定最佳治疗方案
切除与否陷入两难境地
经过进一步的磁共振检查和肝功能评估,张玲主任表示,肝血管瘤的本质就是异常生长的曲张的血管团,血液供应非常丰富。对于这么巨大的肝脏肿瘤,直接进行手术,术中发生大出血、失血性休克的风险很大,甚至可能危及患者生命。不切?两位患者的血管瘤生长速度极快,而且已经这么大,随时可能自己长“破”,或是撞击等外界刺激导致瘤体破裂,届时可能出现失血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面对这样的结果,患者和家属的心情很沉重。“别担心,我们有首诊MDT,让其他科的专家给你们会会诊,一起想想办法。”张玲说。
首诊MDT定治疗方案
张主任所说的首诊MDT,是医院以患者为中心,针对肺部肿瘤、食管肿瘤、胃部肿瘤、结直肠肿瘤、乳腺肿瘤和肝胆胰肿瘤等高发病种的首次入院患者,加快推行首诊多学科专家会诊的诊疗模式,群策群力,为患者提供最科学、最合理、最优化的诊疗方案。
在全院首诊的肝胆胰肿瘤患者的MDT讨论会上,张玲提出了手术治疗的风险和担忧。
微创介入科副主任、主任医师胡鸿涛提出,为了减少术中出血,可以在术前对患者进行肝动脉栓塞治疗,将血管瘤的主要供血血管“堵住”,可以暂时减少血管瘤的血供,使患者在手术过程中能够减少出血,确保手术安全进行。
①对于直径小于10cm的肝血管瘤,肝动脉栓塞术(TAE)具有创伤小、花费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②对于直径大于10cm有外科切除手术指征的肝血管瘤,可经肝动脉栓塞术(TAE)治疗减少肿瘤血供、缩小瘤体,为外科手术创造条件,并且可减少术中出血。
这个建议得到了MDT全体专家的赞同。在与两位患者及家属沟通后,他们都同意这个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案。
两位患者也按照既定方案,先由胡鸿涛为其进行介入栓塞治疗。
从上图可见,相比栓塞前粗、乱的肝血管瘤供血动脉,周先生的肝血管瘤主要供血动脉在栓塞后明显减少、消失,说明动脉给血管瘤的供血变少。
韩女士的肝左叶血管瘤染色消失,也就是说栓塞后血管瘤供血动脉闭塞,为进一步手术创造条件。
在微创介入科的肝动脉栓塞术治疗的保障下,张玲团队为两位患者顺利完成手术切除,患者恢复良好,目前已康复出院。
通过多学科联合,最终使两位患者都达到了根治的目的,而且减少了术中出血并发症,患者恢复良好,体现了医院首诊多学科诊疗(MDT)的优势。
相关背景
年,医院被国家确定为首批MDT试点单位之一,开始实施首诊MDT诊疗模式。简言之,就是第一次到医院就诊的患者,都将通过多学科专家组讨论,最终确定最科学、最合理、最优化的诊疗方案。目前已形成覆盖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等8个单病种的首诊MDT诊疗模式。截至年底,共有名首诊患者接受MDT会诊,平均每月会诊例,医院诊疗能力、降低患者成本负担、发挥区域辐射带动作用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王效谦王晓凡)